
邓 浩 Deng Hao 预聘副教授、博士
电子邮件:denghao1984 AT tongji DOT edu DOT cn
学科专业:软件工程,计算机科学与技术
导师类型:硕导,博导
主讲课程: |
研究方向: |
用户交互设计
|
在线学习相关方法与理论,人工智能应用技术, AI for Lasers, 城市空间计算软件与光频电磁场计算软件
|
人工智能导论
|
城市数据智能 |
同济大学机器智能与城市计算团队-软件与数据智能实验室面向软件工程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、信息与通信工程、电子科学与技术、光学工程等学科方向招收博士/硕士研究生。欢迎联系
个人简介
- 教育背景
(1) 2009-09 至 2015-06, 电子科技大学, 光学, 博士
(2) 2007-09 至 2009-06, 电子科技大学, 光学, 其他
(3) 2003-09 至 2007-06, 电子科技大学,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, 学士
- 工作履历
(1) 2024-08 至 今, 同济大学,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, 副教授
(2) 2024-01 至 2024-07, 同济大学, 软件学院, 副教授
(3) 2020-11 至 2023-12, 同济大学, 软件学院, 讲师
(4) 2017-06 至 2020-10, 同济大学,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工作站,博士后
(5) 2015-08 至 2017-05,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, 先进制造所, 工程师
教学情况
- 第二十七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-百度Apollo星火自动驾驶仿真赛项省级选拔赛,一等奖(上海市3项,省部级)
- 第十四届“挑战杯”秦创原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,主体赛全国总决赛铜奖(国家级)
- 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,三等奖1项(国家级)
- 第十四届“挑战杯”上海市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,金奖(全校6项,省部级)
- 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1项,其中国创1项、上创3项
- 2025年本科生校级优秀毕业论文1篇
- 联合指导同济大学优秀毕业生2人,授权发明专利2项,受理发明专利10余项,发表CCF B/C类论文2篇,指导多名学生科研、科创,获校级以上奖项10余项,并推荐至斯坦福大学、杜克大学、卡耐基梅隆大学、香港大学、香港中文大学等直博、读研
在研项目
认知发育驱动的可持续学习理论与方法(国家级重点项目,参与)
分离式耦合腔激光系统及其传能定位方法(国家级项目,主持)
致力于发展在线学习相关方法与理论、人工智能驱动的城市空间计算平台和光频电磁场计算CAD软件
学术成果及荣誉
发表论文40余篇(其中IEEE TITS/TWC/TSP/IOTJ/TVT, TOMM, ESWA, ICME等一作或通讯论文22篇),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,登记软件著作权8项,制定团体标准2项,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,团队获评同济大学第二届卓越研究生导学团队标兵
近两年论文/专利/其他成果:
1. PVBF: A Framework for Mitigating Parameter Variation Imbalance in Online Continual Learning, Neural Networks, Accept
2. H2-MARL: Multi-Agent Reinforcement Learning for Pareto Optimality in Hospital Capacity Strain and Human Mobility during Epidemic,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, 291(2025): 128432
3. Attentive Radiate Graph for Pedestrian Trajectory Prediction in Disconnected Manifolds, 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, 26(6): 7755-7769
4. ESTJ: Efficient Semantic Segmentation via Token Joint Merging[C], ICME 2025
5. NLOS Transmission Analysis for Mobile SLIPT Using Resonant Beam, 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, 2024, 23(1): 334-346
6. Joint Sensing and Power Transfer via Distributed Coupled-Cavity Lasers, 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, 2024, 11(1): 1122-1135
7. 一种基于智能网联车的交叉路口管理方法,ZL202310339191.1
8. 一种基于行为模式的SEIR感染风险模拟方法,ZL202111523055.7
9. 一种基于计算编码的CSXI轮盘式编码孔径设计方法,ZL202110732942.9
10. 一种基于复合腔结构的安全性提升的无线充电系统,ZL202110865521.3
11. 一种基于分离谐振腔的激光测距系统,受理号:ZL201910295344.2
12. 团体标准(排名24/34),韧性城市规划编制技术标准
13. 团体标准(排名2/11),智能化城市基础设施可信安全物联网技术导则
14. 软件:韧性城市智能规划平台V2.0、城市灾害智能模拟预测推演平台V2.0、城市交通态势感知和风险决策技术验证系统V1.0等
指导学生
博士生[合作]:2023级,曹旻桢、陶泽林
硕士生[合作]:2022届毕业生,乔文静[英特尔]、吴兴[阿里云];2023届毕业生,陈志[拼多多]、韩杨[上海交大]、刘政杰[富士康]、郑伟成[易方达];2021级,涂成武[小红书]、李航[中航]、朱培源[MBZUAI];2022级,周楷彬[荣耀]、黄弋鸥[联发科];2023级,罗雪婷、贺思奇;2024级,孙致远、刘子牛、邱光磊、孙凯乐
本科生毕设:2020届毕业生,黄卓仪[斯坦福大学]、王甯琪[卡耐基梅隆大学]、张琢珉[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];2021届毕业生,杨奕辰;2022届毕业生,戴家辉、张子川、王浩然、余杰、俞振辉;2023届毕业生,罗雪婷、陶泽林、周心怡、张培知、何中雨、蒙俊杰、何子硕;2024届毕业生,崔敬文、李佳桐[帝国理工大学]、林均明、孙致远、杨孟臻、陈亮奇、韩可欣;2025届毕业生,卢嘉霖[香港大学]、林怀加、薛树建、李恒鑫、王宇莹、朱开来[杜克大学]
本科科创:鲁锦城、刘洪博、张子川、宋雨霏、王灏廷、韩嘉睿、莫益萌、蔡名雅、杨恺铭、吴冠亚、陈雅瑄、郝明阳、康文杰、高文瀚、刘幸彤、李泽远、海智先、刘方禹等